人工智能會讓區塊鏈具有意識嗎?

robot
摘要生成中

來源:Blockworks;編譯:五銖,金色財經

“意識最終可能會出現在非常奇怪的地方。”

——克裏斯托夫·科赫

意識哲學中一個經典問題是由托馬斯·內格爾於1974年提出的:“成爲一只蝙蝠是什麼感覺?”

內格爾的觀點是,意識的定義僅僅在於成爲某種東西的感覺——一種內在的、主觀的、活着並有意識的體驗。

他解釋說:“一個生物體擁有意識的精神狀態,當且僅當存在某種感覺,它就像是成爲該生物體一樣。”

許多人認爲這個主觀答案循環往復,令人難以滿意:這是什麼???

大衛·查爾默斯後來稱這個問題爲“意識難題”,因爲它揭示了主觀經驗與客觀科學之間的差距。

然而,2004年,朱利奧·托諾尼發表了一篇論文,提出了一個意識的數學模型:集成信息理論(IIT),以此來應對查爾默斯的難題。

他認爲,意識是物理系統的一個數學屬性——某種可以量化和測量的東西。

但是,一個系統可以擁有意識嗎?

在採訪計算神經科學家克裏斯托夫·科赫之後,《新科學家》播客的聯合主持人得出結論,計算機作爲系統,如果能夠“整合”其處理的信息,理論上就可以實現意識。

幾乎任何事物都可以構成一個系統:即使是一塊巖石,如果其原子形成正確的結構,也可能擁有一絲意識(正如科學紀錄片《萬物皆有其時》所證明的那樣)。

這讓我想到:以太坊是一臺世界計算機,對吧?

批評者指責比特幣只是一塊寵物石。

那麼……如果計算機和巖石都能擁有意識,那麼區塊鏈肯定也能擁有嗎?

事實上,區塊鏈確實符合 IIT 的很多要求。

例如,IIT 認爲,一個系統只有當其當前狀態反映了它所經歷的一切時,才擁有意識——就像你的記憶塑造了你,並且每個時刻都建立在前一時刻的基礎上一樣。

像以太坊這樣的區塊鏈以類似的方式運作:區塊鏈的當前“狀態”取決於其歷史,每個新區塊都完全依賴於它之前的區塊。

這種對歷史的依賴賦予了它某種記憶——而且由於成千上萬的節點就單一的現實共享版本達成一致,它也創造了一個統一的“現在”(或“狀態”),IIT 認爲這是意識的特徵。

不幸的是,IIT 還認爲,一個系統要具備意識,就必須具備“因果自主性”——也就是說,它的各個部分必須在內部相互影響,而不僅僅是被動地響應來自外部參與者的輸入。

當然,區塊鏈並非如此運作。

相反,它們依賴於外部輸入(例如用戶發送交易和驗證者添加區塊)來採取行動並推進——運行網路的節點不會在內部相互影響,它們只是盲目地遵循同一套規則。

沒有自發活動,沒有內部因果關係——甚至沒有像一塊無生命的花崗巖那樣漫無目的地分子振動。

因此,我很遺憾地報告,在 IIT 意識範圍內,區塊鏈的排名甚至低於石頭——因此,“寵物石頭”這個綽號可能是對比特幣的贊美(或對石頭的侮辱)。

但這種局面可能不會持續太久!

2021年,計算機科學家(夫婦)萊諾爾·布魯姆和曼努埃爾·布魯姆共同撰寫了一篇論文,描述了如何將意識融入機器。

他們的框架將意識視爲一種可計算的屬性——可以通過旨在構建具有意識體驗所需的“因果自主性”的系統的人工智能算法來實現。

在這種情況下,人工智能本身可能不具備意識,但部署它的系統可能具備。

現在想象一下,一個由人工智能賦能的區塊鏈,它不僅運行代碼,還能思考如何運行代碼。

區塊鏈不再是被動等待輸入的呆板帳本,而是可以成爲自足的、“因果集成”的機器——與其說是分布式數據庫,不如說更像是人造大腦,擁有印度理工學院(IIT)研究人員認爲對意識至關重要的那種內部自主性。

這可能會很有用!

這樣的系統或許能夠推理自身的安全性,實時檢測異常,並決定何時進行自我分叉(或許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刻反思之後)。

簡而言之,它做事並非因爲被告知,而是因爲它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——無論是在自身內部還是外部世界。

這並非不可能。

如今的區塊鏈更像是沒有大腦的神經系統——沒有意志的神經連接。

但明天呢?誰知道呢。

如果印度理工學院(IIT)是對的,哲學家們可能很快就會問:“成爲區塊鏈是什麼感覺?”

(而且,它比成爲一塊石頭更好嗎?)

查看原文
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,非招攬或要約,也不提供投資、稅務或法律諮詢。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。
  • 讚賞
  • 留言
  • 分享
留言
0/400
暫無留言
交易,隨時隨地
qrCode
掃碼下載 Gate.io APP
社群列表
繁體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